航拍摄影师张睿昕简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张睿昕如何选择航拍设备
航拍的第一步永远是设备选择,张睿昕常被问到:“全画幅无人机和M43画幅究竟差在哪?”其实这和买车类似——全画幅像SUV,画质扎实但笨重;M43像轿车,灵活却要牺牲高感表现,他的解决方案很实际:商业单用全画幅,但旅行拍摄必定带M43,因为“在海拔4500米的山顶,轻300克都是救命优势”。
张睿昕解析航拍构图秘诀
“为什么我的航拍总像地图截图?”这是学员最常提的问题,张睿昕会指着自己拍摄的梯田作品解释:当无人机升至200米,要故意让田埂线条切割画面对角线;降到5米时,必须等老农的蓑衣扬起瞬间,他特别强调“高度即视角”——同一座雪山,300米拍的是地质报告,30米拍的才是故事。
张睿昕处理极端天气的实战经验
零下20℃的坝上草原,90%的飞手会选择停飞,但张睿昕的镜头里,冻僵的牧马人哈气与无人机螺旋桨搅动的雪雾形成了绝妙层次,他总结出“三倍定律”:电池续航标称30分钟?实际按10分钟准备;预报风速8级?当12级来应对,有次在青海湖,他靠着给电池贴暖宝宝,硬是在暴风雪前抢拍到天鹅迁徙的珍贵画面。
张睿昕破解城市航拍困局
在上海陆家嘴,电磁干扰让很多飞手无功而返,张睿昕却发现了“玻璃幕墙法则”——超高层建筑的镜面反射其实是天然反光板,他会在日落前两小时,让无人机与太阳、建筑形成精确的110度夹角,这时整个金融中心会变成熔金般的立体沙盘,不过他也提醒:“拍外滩夜景时,无人机的红灯必须用黑胶带遮住,否则在长曝光里会变成恼人的红色轨迹。”
张睿昕谈航拍伦理边界
“无人机镜筒能穿透窗帘吗?”面对这种提问,张睿昕总会展示他特制的拍摄日志——每栋入镜的民宅都取得门牌号许可,每个儿童画面都有家长签字授权,他坚持“航拍不是上帝视角”原则,在苗寨拍摄时,甚至会请寨老坐在监视器前共同构图,这种尊重让他获得了许多常规拍摄无法触及的珍贵场景,比如侗族大歌排练时歌师们毫无戒备的陶醉神情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