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体位置决定视觉重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第一眼就能抓住注意力?关键在于主体的摆放,将人物放在画面正中央会显得呆板,但偏移到三分线交叉点(如右眼落在右上黄金分割点),画面立刻生动起来,拍摄夕阳下的剪影时,我曾故意把人物放在左侧三分之一处,右侧留出霞光与飞鸟,平衡中带着动感,主体就像餐桌上的主菜,位置偏移一点,反而能激发观看者的探索欲。
线条引导观众视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弯曲的河流与笔直的铁轨有何共同点?它们都是天然的视线向导,在古镇拍摄时,我用青石板路的延伸线将观众目光引向尽头的灯笼,而歪斜的线条会像没摆正的画框般让人不适,试着蹲低用广角镜头仰拍楼梯,螺旋状的扶手线条会像弹簧一样把视线弹向天空,线条的魔力在于,它能让静态照片产生方向感,就像用手指悄悄戳了看照片的人:"嘿,往这儿看!"
留白是呼吸的空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塞满元素的照片如同吵闹的菜市场,留白则是给画面装上隔音窗,拍摄茶汤上的涟漪时,我刻意在顶部保留1/3空白,水汽氤氲的质感反而更突出,但留白不是随意空白——天空留白要有云层过渡,纯色背景需配合主体轮廓,就像说话要留气口,照片的空白处让观众视线有歇脚的地方,否则再美的画面也会让人透不过气。
对比产生戏剧效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阴天拍红叶总差口气?缺乏光影对比就像炒菜没放盐,逆光拍摄芦苇时,深色茎秆与发光的绒毛形成质感对比;老街拍摄中,红衣老人走过灰墙是色彩对比,有次我等待穿荧光色雨衣的行人经过深巷,等了四十分钟,但最终冷暖色碰撞的画面值得这份等待,对比不是打架,而是让不同元素互相成全,就像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。
平衡不等于对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对称构图像双胞胎合影般稳定,但失衡的美学更有烟火气,拍摄不对称的渔船时,我在画面右下角加入一小块橙色浮标,重量感立刻平衡——这就像跷跷板,大块头孩子坐近些,小块头孩子坐远点,婚礼跟拍中,新娘的头纱飘向左侧,我就在右侧安排虚化的宾客身影,真正的平衡是心理重量感的调节,好比端一碗热汤,微微倾斜反而比绝对水平更显稳妥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