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光圈如何控制画面虚实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新手拍人像时总抱怨背景太乱,其实问题出在光圈设置,比如用f/1.8大光圈拍公园长椅上的人,背后的游客和栏杆会融化成彩色光斑,就像近视的人摘掉眼镜看世界,但拍摄集体照时若还用大光圈,后排人的脸可能虚得连亲妈都认不出——这时需要收缩到f/8以上,让每个人都清晰,记住口诀:数字小光圈大,背景虚化如油画;数字大光圈小,前后细节都牢靠。
快门速度怎样冻结动态瞬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孩子踢足球时照片总糊?试试把快门调到1/1000秒以上,就像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水滴溅起的刹那,但拍摄夜间的车流轨迹时,反而要用1/15秒慢门,让车灯拉出丝绸般的红线,有个容易混淆的点:防抖功能只能抵消手抖,对移动物体无效,下次拍飞鸟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要凝固翅膀的细节,还是展现飞行的韵律?
ISO感光度与画质的博弈关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昏暗的咖啡馆里不用闪光灯拍摄,有人把ISO调到12800,结果照片布满噪点像撒了层胡椒面,其实可以尝试ISO1600配合三脚架长曝光,画质会干净得多,这就像煮汤时火候太大容易烧焦,不如小火慢炖,但遇到抓拍街头艺人这种必须手持的情况,适当牺牲画质换取清晰度才是明智之举。
构图三分法并非万能公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把地平线放在画面1/3处确实能避免呆板,但拍摄故宫对称建筑时死守三分法反而会削弱庄严感,有学员在青海湖拍日出,固执地把太阳放在交叉点上,结果裁掉了湖面倒影的金色波纹,特殊场景要敢于突破——就像做菜时菜谱说放3克盐,实际还得尝尝咸淡,下次遇到壮观的对称场景时,不妨先拍一张居中构图的,再尝试其他角度。
白平衡设置能改变照片情绪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阴天拍出的照片总发蓝?把白平衡调到"阴影"模式,立刻能还原皮肤的真实暖调,但故意用钨丝灯模式拍夕阳,会让整个画面染上忧郁的蓝调,像给记忆蒙上滤镜,试想拍摄篝火晚会时,如果用自动白平衡,火焰的温暖感会大打折扣,这就好比煮咖啡,水质不同,最终风味迥异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