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像摄影培训学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光线决定了人物的立体感
为什么有些照片里的人物看起来扁平,而有些却充满层次?关键在于光线的方向和质量,正午的直射光会在面部留下生硬的阴影,而清晨或黄昏的斜射光则能勾勒出鼻梁、下颌的轮廓,试试让模特侧对光源,你会发现颧骨的阴影突然有了雕塑感,如果只能在强光下拍摄,不妨用反光板补亮阴影,或者干脆让模特抬头,用帽檐制造柔和的过渡。
背景虚化不是越模糊越好
很多人追求大光圈带来的虚化效果,但过度虚化会让照片失去环境叙事,比如拍摄茶艺师,若背景的茶具完全融成色块,反而少了职业特色,此时可以收缩光圈至f/4左右,既能突出人物,又能保留紫砂壶的纹理,背景的清晰度应该与拍摄主题对话——婚礼跟拍需要朦胧的浪漫光斑,而纪实人像则需要保留有信息的场景。
引导模特比纠正姿势更重要
"把下巴收一点""肩膀放松"这类指令往往让素人模特更僵硬,不如换成情景引导:"想象你在闻刚煮好的咖啡""试着用眼神讲一个秘密",抓拍她们真实的反应,会比摆拍生动十倍,有个小技巧:让模特先背对镜头,数到三转身的瞬间按下快门,这时表情往往最自然,职业模特能精准控制肌肉,但普通人需要你用语言帮他们忘记镜头的存在。
服装色彩会吃掉人脸的光彩
遇到过这种情况吗?模特穿着明黄色上衣,结果脸部显得灰暗,因为相机会被鲜艳色彩欺骗,自动降低整体曝光,解决方法很简单:拍摄前观察取景器,如果衣服比脸部亮两档以上,要么让模特换中性色服装,要么手动增加曝光补偿,深色系服装反而容易突出面部,但要注意避免纯黑吞噬细节,适当增加轮廓光就能解决。
后期处理是第二次构图
裁剪工具不仅能修正拍摄时的构图失误,更能改变照片的呼吸感,比如把头顶留白过多的半身照,裁成突出眼神的特写,张力立刻不同,但别过度依赖后期——如果原图里模特的手指被截断,再厉害的修复也难补救,调色时更要小心,肤色的轻微偏绿会比夸张的滤镜更破坏观感,不妨把显示器亮度调到50%,这样能更准确判断色彩平衡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