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圈大小决定人物与背景的虚实关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人像照片总能把背景虚化成柔和的色块?关键在于光圈叶片开合的程度,当使用f/1.4这样的大光圈时,镜头就像眯起的眼睛,只允许焦点位置清晰成像,我曾用85mm镜头拍婚礼,新娘背后杂乱的桌椅在f/1.8下化作斑斓光斑,而缩小到f/8后,背景的消防栓却突然变得扎眼,不过要注意,全开光圈时模特的睫毛尖和发梢可能只有一半清晰,这时需要让拍摄对象稍微后仰,用整个面部平行于焦平面的方式弥补景深不足。
快门速度要冻结动态还是保留流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摄舞蹈演员腾空的瞬间时,1/1000秒能凝固裙摆飞扬的每一根纱线,但换成1/125秒反而能拍出布料运动的轨迹美,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:当使用200mm长焦镜头时,安全快门要提高到1/250秒以上,否则手抖会让人物轮廓像隔了层毛玻璃,上周拍儿童足球赛就吃过亏,以为1/400秒足够快,结果孩子们急停转身时,鞋底扬起的草屑还是拖出了残影。
焦距变化会重塑人物比例关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24mm广角镜头拍半身人像,模特的鼻子会被夸张地向前拉伸,而200mm长焦拍摄时,五官却像被压缩在一张纸上,这个原理就像从不同距离观察鱼缸——贴近玻璃时看到变形的金鱼,退后两米却能看清整个鱼群的层次,实际拍摄中,我常在35mm和85mm之间切换:前者能带入环境讲述故事,后者则像外科医生般精准剥离主体,但切记50mm标头拍特写时,要留出30厘米以上的对焦距离,否则面部畸变会让客户找你算账。
曝光补偿是修正测光谎言的钥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测光系统看到穿白纱的新娘会自作聪明压暗曝光,拍黑色西装又拼命提亮,这就像厨房自动感应水龙头,遇到深色袖子总判断错误水流大小,我的解决方法是先对准灰色物体测光,或者直接开M档,有次傍晚逆光拍摄,自动模式把人物拍成剪影,增加2档曝光后不仅找回面部细节,夕阳还在发丝边缘镀上了金边,拍摄雪景要加1.5档,而树荫下的肖像往往需要减0.7档来避免脸色惨白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