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像构图的基本原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主体应占据视觉中心
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一眼就注意到关键元素?因为主体被放在了画面的"黄金位置",比如拍摄人像时,将人物眼睛放在画面三分之一处,能避免呆板的居中效果,遇到广阔风景时,可以尝试让地平线对齐上三分之一线,地面细节会更突出,相机九宫格辅助线不是装饰——当主体与交叉点重合时,画面会自然产生吸引力。
留白要服务于情绪表达
留白不等于空白,它更像音乐中的休止符,拍摄孤独感主题时,在人物视线方向预留大片空间;表现压迫感则让主体紧贴画框边缘,曾有位新手抱怨:"背景太空了!"其实问题不在留白多少,而在留白是否与主题呼应,下次拍静物时,试着在茶杯热气飘散的方向多留些空间,画面立刻就有了呼吸感。
线条要引导观众视线
自然界充满隐形箭头:蜿蜒的河流能把人引向远山,咖啡馆的吊灯铁链会指向桌面的蛋糕,有摄影师发现,低角度拍摄铁轨时, converging lines(汇聚线)会产生强烈的纵深感,但要注意,杂乱的树枝或电线杆若与主体形成竞争,反而会分散注意力,有个实用技巧:拍摄前闭眼三秒再睁开,最先注意到的地方就是线条的终点。
平衡不等于对称
很多人误以为好构图必须左右镜像,其实轻重元素也能达成动态平衡,就像跷跷板,大块暗部可以用小块亮色平衡,拍摄黄昏海滩时,右侧巨大的礁石可以与左侧小小的月亮形成呼应,有次在夜市,我把发光招牌放在右上角,左下角则用模糊的行人剪影平衡,画面既活泼又不失稳重,平衡是重量的艺术,不是尺子的游戏。
层次让平面变立体
为什么专业照片总像能摸到?因为前景、中景、背景形成了"三明治结构",拍秋景时,用沾露水的蛛网作前景,中景是红枫,远景配雾中山峦,层次自然浮现,遇到阴天怎么办?找找栏杆上的雨滴、玻璃的反光,它们都能创造意外的前景,有位学员苦恼:"我的风景照像明信片!"问题就出在缺少过渡层——试着在主体前加片半虚化的树叶,效果立竿见影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