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如何塑造风景的层次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五点的山脊线,为什么摄影师总爱这个时刻?斜射的光线像把梳子,把重叠的山峦梳出清晰的纹理,去年在黄山拍云海时,我架好三脚架等日出,发现前侧光能让雾气产生牛奶般的流动感——这和煮咖啡时蒸汽在晨光中盘旋是同样的物理现象,但正午顶光会压扁风景,就像用熨斗烫平了丝绸的褶皱,当阴影长度是物体高度的1.5倍时,画面立体感最强。
构图框架怎样偷走观众视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西湖断桥时,我蹲在柳树下找了二十分钟角度,后来发现用垂柳枝作前景框架,观众的视线会被"骗"着沿枝条滑向桥身,这就像用筷子夹起汤里的香菇——框架就是引导视线的筷子,但要注意虚实比例,去年在坝上草原,我用蒙古包门框构图,结果前景阴影占了1/3画面,反而把远处的羊群"吃"掉了,记住三分法里藏着黄金比例:框架占比不超过15%最安全。
色彩对比为何比滤镜更致命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九寨沟的湖水蓝得不真实?其实水面反射天空时,钙化沉积物会把蓝色拆解成十二色阶,有次我拍黄昏的孔雀河道,故意等云层遮住太阳的十分钟——没有直射光干扰时,水底的矿物质反而显出翡翠本色,这就像剥开洋葱的过程,强光下所有层次糊成一片,柔光里才能看见层层肌理,后期调色时别迷信预设,要像中医把脉那样观察直方图里红蓝通道的搏动节奏。
慢门拍摄怎样让风景学会呼吸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壶口瀑布那次,1/4秒的快门让黄河水变成了丝绸,但岸边游客全成了鬼影,后来发现用ND1000滤镜要像熬中药,曝光时间短于30秒水流像冻住的猪油,超过2分钟又变成雾霾,最佳状态是水流既有蜂蜜的粘稠感,又能看清飞溅的水珠——这需要观察浪花撞击岩石的周期,通常黄河水每0.8秒完成一次呼吸循环,拍动态风景是在和自然玩双人舞,快慢节奏要踩准它的心跳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